为什么人人都爱李小龙(电影篇)

大众媒体擅长造神,八卦娱乐也惯用捧杀之术,爱一个人同恨一个人,都希望能把他捧上神坛,抵达神坛后只有一条路,那就是坠落,李小龙的一生跌跌撞撞,奋起狂升,在荣耀最盛时,绚烂谢幕,失去了坠落的可能,无数狂热的粉丝不断将其神化,传奇故事在传播中不断放大与变形,已经失真,不妨回到其最有据可查的领域:电影与功夫理念,重新认识一下这位传奇人物。

Bruce Lee's film
Bruce Lee’s film
Bruce Lee's kongfu
Bruce Lee’s kongfu

李小龙出生于美国,幼年成长于香港,父亲李海泉是粤剧名家,当时戏剧与电影渊源颇深,借父亲的社会关系,从3个月大就做童星,参演过不少电影,属「悟道」前的作品,待18岁成年之际,因打架招惹是非,为避难不得已往美国,数载沉浮,在遍地种族歧视的美国,再优秀的华人也难在好莱坞影片中担任主角,这样的商业和娱乐环境,注定容不下他,在好友小麒麟的引荐下,回港同嘉禾开始了合作,从1971年始到1973年离世,真正具有其个人符号化的电影作品其实只有四部半。

『悟道』前的童星作品
『悟道』前的童星作品

1971年上映的《唐山大兄》讲述是乡下小子往异国他乡打工,工友遭遇资本恶势力欺压与杀害,主角奋起反抗最终选择以暴制暴的故事;剧情稳重中庸,却因李小龙的表演风格引发热潮,破了香港电影的票房记录。

套招与剧情稀松平常,偶见Bruce Lee标志化符号
套招与剧情稀松平常,偶见Bruce Lee标志化符号

次年上映的《精武门》故事内核同《唐山大兄》一致,陈真因师傅去世,回故土,痛殴日本人,牵连整个精武门,仇恨宣泄,最终玉碎,前两部作品的导演是罗维,水平属实一般。

故事已经以激发民族情绪,武斗系以『找回尊严』
故事已经以激发民族情绪,武斗系以『找回尊严』

同年李小龙自编自导自演的《猛龙过江》再创港岛年度票房记录,虽然故事依旧用的是小子进城的模板,但少了死板的复仇套路与迂腐气息,节奏活泼明朗,加入了相当多的喜剧元素,当然电影的重要看点依旧是动作戏,同查克·诺里斯在斗兽场一战可谓动作类型片的重要里程碑。

『语言』笑料
『语言』笑料
『礼仪』笑料
『礼仪』笑料
『文化』笑料
『文化』笑料

由于《猛龙过江》在香港、东南亚等第三世界国家取得巨大成功,使好莱坞看到了机会,由华纳出资,联合嘉禾一同制作的《龙争虎斗》于1973年上映,故事叙事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,不在是香港人最热衷的小子电影,题材转向最容易打开国际市场的『勇闯恶魔岛』,李小龙也开始将电影当作传道的媒介,机锋渗透进电影剧情,属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。

以影传道,don't think, Feel!
以影传道,don’t think, Feel!

最后的半部作品是《死亡游戏》残余的片段,非常幸运的在2000年的纪录片《李小龙:勇士的旅程》中目睹全貌,这些片段在武术设计上达到了新的高度,佛塔搏斗像一场场升级游戏,找寻对手缺陷,无视规则,展示自己,电影原本设计的结局是打倒一众高手后,主角获得了宝箱,里面却仅藏了一句禅机:生是等待死亡的过程。

《死亡游戏》中的佛塔设定
《死亡游戏》中的佛塔设定

回看李小龙的四部半作品,遗憾的是其饰演角色戏路较为统一,以至于电影故事主题很单薄:外来者入局,初显手段,升级打怪,挫败恶魔,遵循一步一擂台的基本流程,不能战败,没有破绽,属“无敌的外来客盘活生机”的故事母体,是60、70年代西部片和剑戟片中常用的模板。

虽然李小龙一生只留下了4部半带有其个人风格的电影,但是纵观香港电影史,对功夫类型片起到开宗立派影响力的, 也只有胡金铨能与之匹敌,而胡金铨影响类型片的方式是通过镜头剪辑造成视觉欺骗,借镜头发挥无限想象力,去设计与营造舞台,受其影响最大 的是幕后的导演、摄影与剪辑。而李小龙是真正让武术成为表演元素,搏斗与技击注入强烈的个人风格,让动作成为语言;再者弱化传统功夫片中用到泛滥的威压,展现镜头稍作加工的真实化格斗,影响的是演员与武指,后李小龙时代,成龙继承了动作与语言的转换,甄子丹继承了真实化格斗的宗旨,各自驰骋功夫类型片数十载。

前往『战斗本身』的李小龙实战派别
前往『战斗本身』的李小龙实战派别
回到『传统意境』的胡金铨剪辑派别
回到『传统意境』的胡金铨剪辑派别

遗憾的是,随着科技发展,剪辑与特效的兴起,受李小龙影响的演员和武指们若浪潮版涌现后,现已青黄不接,只剩往日荣耀,无数个翻看老港片的夜晚,在反复观摩中,看到了「前浪」李小龙对整个香港电影的牵引。

发表评论